2006年2月23日,星期四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三版:世相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替人解难 忙中有甜
本报记者 曹志男

  “应该先做小孩父母的工作,我们目前的任务是稳定双方的情绪。”记者赶到安吉县递铺镇司法所的时候,已经是下午1点多了,而在所长办公室里,两名工作人员和所长叶鸣岗正一边吃着盒饭,一边商量着刚发生的一起意外伤亡纠纷的调解方案。
  所长叶鸣岗告诉记者,春节假期过了后,他们就一直这样忙碌着。
  一次,一位老人一进来就拉着工作人员的手不停地用手势诉说,神情很是焦急。叶鸣岗知道来了个聋哑人,为了弄明白缘由,他们找来了县残联的同志。
  原来,这位70多岁的老人是该县石马村的村民,平时靠给人家看牛、犁田为生。老人给一个亲戚犁了18年地,却没有拿到一分应得的工钱。“没有书面协议,村里也很少有人清楚这件事,而且他亲戚还一口咬定钱早给了,”叶鸣岗告诉记者,虽然化解这起纠纷难度很大,但大家一致认为一定要为老人要回工钱。
  于是,所里开始忙碌起来。到村里了解情况后,他们将解开症结的重点放在了拖欠老人工钱的那位亲戚身上。他们不厌其烦地上门做思想工作,找其他亲戚一道去说理,搬出类似的劳动纠纷案例说法,终于,在第5次上门时,这位亲戚拿出了拖欠老人的工钱。
  这种事例在递铺司法所里真是俯拾皆是,而该所也在这样年复一年、日复一日的忙碌中做出了杰出的成绩,被司法部和中残联授予了残疾人维权示范岗的称号。
  对义士塔村一名归正人员成功帮教的事也让该所人员津津乐道。当司法所了解到这名归正人员一没房子、二没亲人的情况时,立刻在村里安排了两人,从经济上和思想上对其进行人盯人式的帮教。当了解到他有自创企业的想法后,帮教人员便以个人名义向银行贷了1万元钱,给他作为启动资金。
  “现在他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老板了,”叶鸣岗笑着告诉记者,在司法所的帮助下,这名归正人员不仅有了自己的事业,而且还有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。